Computex 2025|台灣 AI PC 強在哪?軟體應用仍是弱點

0

今年我參加了 Computex 2025,逛了許多台灣廠商的展位,也和幾家電腦品牌聊了聊。逛展的過程讓我有很深的感觸:台灣的強項依舊是硬體,技術規格、效能設計都讓人驚艷;但在 AI 應用生態方面,卻依然落後於國際軟體公司與矽谷新創。

影片來源:Youtube Next-Level AI PC | Full Highlights from COMPUTEX 2025 | MSI India


換句話說,雖然台灣電腦廠都推出了AI PC,但對消費者而言,

最大的問題還是:「我買了這台 AI PC,能真正做什麼?」🙄


台灣的硬體實力:世界級水準 👍


不可否認,台灣在 AI PC 的硬體設計與製造上,依舊是全球供應鏈的中流砥柱。從 高速運算晶片、顯示卡、NPU(神經網路處理器)、散熱模組、電源管理 到整機組裝,台灣廠商的技術與成本控制能力都是頂尖的。

這也是為什麼,國際品牌要推出新一代 AI PC,往往需要依靠台灣的代工與零組件。台灣的硬體工程實力,毫無疑問是世界一流。


軟體應用是缺口:消費者真正的疑問?


電腦的硬體規格再強,消費者在意的卻是 「我能用它做什麼」。這就是台灣目前的痛點。

在展場上,我聽到許多人的共同心聲:


            「買了 AI PC,除了跑 ChatGPT 或 Office,好像和舊電腦差不多?」🙄


相比之下,矽谷新創的思維是反過來的。他們不是先炫硬體,而是先做出改變使用者習慣的 應用體驗,例如:

  • ChatGPT 帶來全新的 AI 助理體驗
  • Runway 改變影片製作流程
  • MidJourney 讓設計與影像生成變得平易近人

這些應用一旦普及,自然會驅動硬體升級。但台灣廠商若只停留在硬體規格的強化,就很難讓消費者感受到「非買不可」的理由。


使用者期待的 殺手級應用(Killer App)👉


要讓 AI PC 被廣泛接受,必須有能讓人「驚豔」的應用場景。目前幾個最被期待的方向包括:

  • 影音即時編修與 AI 特效渲染

        (AI 立刻自動剪輯與加上字幕、特效)

  • 遊戲 NPC 智能互動

        (遊戲角色能真正理解玩家語意,做出自然回應)

  • 本地隱私 AI 助理

        (即使離線也能處理文件、筆記、搜尋,資料不必上傳雲端)

  • 企業文件即時翻譯、摘要與分析

        (幫助跨國企業、專業人士大幅節省工作時間)


這些應用若能跑在 AI PC 上,而不是依賴雲端,消費者才會真正感受到硬體升級的價值。


🚩台灣的下一步:硬體 + 應用生態


如果台灣只專注在硬體,很容易陷入「代工循環」;若要提升國際競爭力,未來有幾個方向值得思考:

  1. 硬體 + 在地應用整合
    與新創團隊合作,把台灣硬體的強大效能,轉化為具體的應用體驗。

  2. 專注場域應用
    台灣在醫療、教育、製造等領域有深厚基礎,若能打造專屬場景的 AI PC 解決方案,會比單純拼硬體更有價值。

  3. 平台思維,連結國際
    與國際 AI 生態合作,讓海外軟體工具能最佳化在台灣硬體上運行。

唯有如此,台灣才能從「硬體大國」邁向「應用創新的推動者」。

結綸:購買 AI PC 還缺一個理由?

    今年 Computex 2025,我最大的感觸是:沒有“殺手級應用” 的 AI PC,
    只會讓消費者疑惑為什麼要升級。 🙄


    台灣廠商的硬體實力毋庸置疑,但未來的競爭力,
    將取決於我們能不能同時補足「軟體應用」這一塊。


👉 那麼問題來了:如果你要換電腦,你會期待 AI PC 能帶來什麼 殺手級應用

      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想法!

張貼留言

0留言

張貼留言 (0)